安徽工程大学走过了九十个春秋,始终秉持实业救国、教育报国的爱国精神,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薪火相传,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更铸就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关工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的指示,通过建设一支熟知校史、热心育人的“五老”团队,营造丰富的活动载体,凝练有吸引力的活动品牌,用优良校风学风滋养青年学生成长,在人才培养中厚植薪火味。



一、充分认识“传承校史,培养优良校风”在高校育人中的全局性影响力
1.学校校史是一部蕴含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文传统和奋斗精神的“鲜活教材”。九十年的校史是一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史,是安工程人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史。经过社会变迁、祖国的发展、学科调整、拆分组合,从一所职业学校中走出三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她是靠什么安身立命,发展壮大?其最根本的就是瞄准社会经济发展,承担起教育强国、工业报国的初心使命。一部校史就是一部生动教材。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充满活力,同时也面临诸多成长中的困惑与挑战。“五老”的传承,恰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厚重的历史与蓬勃的青春,连接着宝贵的传统与创新的未来。
2.学校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优良校风学风,在育人中具有全局性影响力。校风学风是大学风气的“集大成者”,是全体师生员工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安工程优良校风学风是师生守正创新、传承弘扬形成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师生干事创业、学习生活的“条件”和“土壤”,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毕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校友魏道斌同志,自退休后执掌芜湖美彩国际,深耕不辍,成绩斐然。在他的带领下,美彩国际分别于2005年、2010年、2016年和2025年四度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功跻身全国市级关工委第一方阵,其个人亦因卓著功绩,荣获2014年度“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2020年度“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称号。80后校友夏云兴,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担任九三学社社员和安徽省政协委员,创办顶峰教育集团和中华艺术学校,其企业荣获“全国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其个人也获评“中国好人”“全国自强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多项殊荣。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成为安徽省民办教育界和残疾人创业的杰出代表。
3.自建校以来学校锻造的特有的精神品质,是安工程人
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自1935年建校,安工程已走过九十个春秋。认真挖掘、凝练和传播校史、校风和安工程的精神谱系,是关工委和“五老”责无旁贷的使命。学校在不同时期提出过一系列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校训、育人实践的要求等,比如:职业学校时期的“勤”校训;本科办学后提出的“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育人理念,“三全六专育人”实践要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要求;“实业救国、教育报国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坚定信念、紧跟党走的追求精神”。九十年来学校锻造的特有的精神品质,是安工程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校史校风教育作为重要抓手,构建沉浸式、立体化传承育人体系
自2017年以来我们通过校史教育,校风传承,精神育人三个维度打造校园文化的以文化人的平台。
1.校史教育: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温度同频共振。
一是自2021年秋季新生入学始,校关工委遴选20位“五老”成立“银铃助梦报告团”,开展“学党史、讲校史、话未来”“牢记初心使命,传承优良校风”等主题宣讲。老同志们用祖国的故事、党的故事、学校的故事、校友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引导新生传承校风、担当使命。此项活动在各个年级新生中实现了全覆盖。
二是为推进辅导员赋能行动计划,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从经验丰富的“五老”党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中聘任了20多人担任辅导员成长导师,为青年辅导员答疑解惑、传授经验,帮助辅导员找准职业发展定位,做好职业规划,引导辅导员走上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他们以自己成长奋斗的人生历程,通过讲述校史,深情寄语年轻辅导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三是凝练安工程的精神谱系。关工委“五老”是校史教育、校风育人和高校精神传承不可或缺的资源。安工程九十载栉风沐雨,跟祖国一路同行,培养了一批批祖国需要的人才,形成具有安工程特有的精神品质。关工委在学习研究凝练安工程精神谱系方面进行努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个凝练过程也是学习教育和传播育人的过程。
2.校风育人:“尚德敏学 唯实惟新”校训的代际传递。
大学的校风,指的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稳定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尚。 它是一种无形的“气场”,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位师生。校关工委设立“校园文化传承工作室”,以传承优良校风为己任,坚持不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新教职工入职第一课”。爱校荣校要从知校开始,自2017年起,在新教工入职中将校史校风传承教育列为“第一课”,关工委校园文化传承工作室深入挖掘学校深厚的办学积淀,整合丰富的校史资源,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和组织参观雨耕山老校区、校史馆等提升新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是举办“老教师备课笔记与优秀学生课堂笔记联展”活动。校园文化传承工作室收集遴选200件优秀学生的课堂笔记和500件老教师珍贵的历史实物档案资料和物品进行展出。老教师的备课笔记和一幅幅老照片见证了安工程一代又一代人务实严谨、勤奋笃行、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展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表示,要坚持手写笔记,将这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传承下去。
三是制作发布“我的青春,我的校园”系列口述视频。校园文化传承工作室邀请老领导、老党员、老干部参与拍摄口述视频。现已推出包括讲述学校艰苦创业、学校的改革发展、学校育人理念的传承和发展在内的13期视频,这些视频既填补了学校口述历史的空白,也是校园版的“读懂中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注入精神动力。
3.大学精神传承:“五老”与学子们双向赋能。
学校关工委的“五老”们,以其亲历者的视角与深厚的积淀,为年轻的安工程学子们深情讲述峥嵘岁月里的校史故事与醇厚校风,讲述安工程的大学精神,而学子们则以青春的笔触与创新的传播,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焕发新的时代光彩。2025年暑期,机械与汽车学院学生九秩薪火团队分别走访老教师和校友,撰写了《采访老教师许晓菁:三十载深耕育桃李,校景蕴涵赤子之心》《九秩风华里的育人初心与成长印记--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子专访乔泽静老师》《青春解码校史,“九秩薪火传承”团队共赴九秩之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子采访寿达军老师》等多篇报道,共同绘就了一幅幅传承与创新交融的动人画卷。
这个过程,既是深刻的内化吸收,也是创造性的外化表达。这种互动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赋能”。“五老”感受到了传承的希望与力量。学子们既在知识层面深化对校史校风的认知,更在情感上增强了归属感与荣誉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了综合能力,从“五老”身上汲取了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学子们的成长成才获得了丰厚滋养,学校的文化血脉也因此而更加澎湃有力,生生不息。
三、薪火相传,润物无声,校史校风传承育人成效显著
1.对母校认同感显著增强:系统化、沉浸式的校史校风教育,使学生对学校的文化渊源和精神传统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通过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开设“银铃助梦”校史主题报告会、开展“九秩薪火”老教师访谈等活动,学校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教材,让学子们在倾听创业故事、感悟奋斗历程中,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内化于心。校史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学段之中,更延伸至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成为安工程人共同的精神底色和情感纽带。2025年7月25日,值此校庆90周年之际,11级校友李明明勇攀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展开“尚德敏学 唯实惟新”母校校训的横幅,将人生重要时刻与母校紧密相连。
2.育人品牌效应凸显:学校围绕校史校风传承,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辨识度和影响力的育人品牌,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传播口碑。“助梦报告团”老师校史宣讲实现新生全覆盖;“老教师备课笔记与优秀学生课堂笔记联展”生动诠释了严谨治学的精神传承,吸引校内外广泛关注;“我的青春,我的校园”口述史视频系列构建了移动端的“校史讲堂”。这些品牌项目有机融合历史文化与时代话语,兼具教育深度和传播广度,不仅在校内深入人心,更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成为展现学校育人特色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品牌辐射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3.文化育人氛围浓厚:学校着力构建以校史校风为底色的文化育人生态。物理空间上:校史馆、育人体验馆、优秀笔记展厅以及校园文化景观共同构成沉浸式教育场域;活动载体上:主题宣讲、访谈征文、笔记联展、视频纪录、“读书日”活动等多形式并举;成效收益上:校园阅读蔚然成风,书香氛围浓厚,校关工委和图书馆连续八年编印8集《大学生优秀读书文集》固定了大学生的读书成果;“知校、爱校、荣校”已成为校园文化主流,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校史滋养中得到升华,实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优良校风得以传承:在持续的校史校风教育实践中,学校积淀形成的优良校风得以有效赓续和弘扬,成为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本科生考研率逐年攀升,学校多次获全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师生在有影响力的国家级赛事中的获奖情况屡创新高。2025年,在第十九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安工程学子以全国特等奖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的出色成绩荣获团体全国总冠军,实现三连冠。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载薪火相传。安徽工程大学关工委将始终坚守育人初心,深挖校史资源,弘扬优良校风,持续拓展校史校风育人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广大青年在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在精神的传承中砥砺前行,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