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发镇现有10个村和1个社区,自“五老”工作室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家发镇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及市县关工委相关会议精神,以“建强阵地‘建’起来、精准服务‘动’起来、打造品牌‘亮’起来”为目标,充分发挥“五老”的独特优势,按照两年实施建设计划(今年5个村,明年6个村、社区)扎实推进工作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强基固本,筑牢工作室建设“硬支撑”
(一)健全联动机制。构建“党委领导、关工委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联合镇民政办、妇联、团委、工会、教育办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方职责,形成“齐抓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创”的关爱合力。同时将“五老”工作室建设纳入各村(社区)工作考核体系,制定《“五老”工作室管理办法》,细化活动策划、联络对接等分工,确保规范运转。
(二)精准建强队伍。采用“组织推荐+个人自荐”模式,深入摸排辖区“五老”人才,建立涵盖红色宣讲、教育辅导、心理关爱等特长的动态数据库。重点选拔热心公益、能力突出的“五老”骨干,如在永林村和麻桥村组建由老战士、老模范等组成的红色宣讲服务团队,在联三村组建老教师、老干部法治宣传普法队伍,在石峰村、滨玉村招募有爱心、有耐心的“爱心奶奶”成立专项工作室,目前已吸纳“五老”志愿者60余人。
(三)夯实阵地保障,分步建设“五老”工作室。根据市县关工委文件要求,家发镇关工委自我加压,根据各村(社区)工作特点,分两年推进“五老”工作室建设。今年在联三村、石峰村、麻桥村、永林村和滨玉村等五个村建设“五老”工作室,其余六个村(社区)计划明年10月份完成。今年实施五个村关工委主要依托村(社区)会议室、儿童之家、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为工作室配备桌椅、宣传展板等基础设备,推动组织、制度、计划、职责“四上墙”。落实活动经费保障,协调解决“五老”志愿服务中的交通、物资等需求,增强其归属感与安全感。
二、聚焦需求,激活服务群众“源动力”
(一)红色教育铸魂。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开展特色传承活动。邀请老战士李家英、杭启明等“五老”代表分享战斗经历,讲好家发英烈故事,组织青少年参观李家发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鼓励“五老”深入村庄、学校、企业以及社区将本土红色故事通过通俗易懂的教育形式开展宣讲,如杭启明“三句半”红色表演,在板石岭美丽乡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关爱帮扶暖心。针对全镇147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三类儿童”,推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落实“周问候、月走访、季活动、节看望、年宣传”服务机制。石峰村“爱心奶奶”关爱工作室四位奶奶,她们通过谈心交流、学业辅导、节日慰问等方式,帮助特殊儿童解决学习生活难题,增强其自信心,被帮扶的8名学生亲切地称赞她们为“不是奶奶胜似奶奶”。
三、以点带面,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
遵循“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原则,结合各村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工作室。石峰村、滨玉村“爱心奶奶”关爱工作室聚焦儿童关爱帮扶,通过常态化走访与主题活动,成为关爱“三类儿童”的重要阵地;永林村和麻桥村侧重红色传承与红色教育,形成“方案共商、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的工作模式,永林村建立了“李家发英烈精神传承工作室,麻桥村建立了杭启明传承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室”;联三村依托板石岭农民普法馆,聚焦青少年普法宣传建立了“法治门诊”“五老”工作室。目前,家发镇建好的五个“五老”工作室,活动扎实有效,措施制度明确,亮点特色明显,得当了党委政府和社会一致好评。其中“李家发英烈精神传承工作室”和联三村“法治门诊”“五老”工作室获得了芜湖美彩国际第一批市级特色“五老”工作室命名。
下一步家发镇关工委将不断 强化能力提升,开展“五老”志愿服务培训,涵盖青少年心理疏导、应急处置等内容,吸纳青年志愿者参与,形成“老带新”良性互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开发“菜单式”服务形式,探索“群众点单-工作室派单-五老接单”闭环机制,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不断深化品牌建设,总结推广“爱心奶奶”“红色宣讲”等特色经验,开展“最美五老”评选活动,讲好“五老”故事,推动工作室从“建起来”向“动起来、亮起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