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助力乡村振兴是各级关工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家发镇关工委根据市、县关工委统一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五老”的特点优势,精心谋划,主动作为,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一、建立“五个课堂”,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一)建立“实践课堂”,助力产业兴旺。镇关工委“参与人才培训,助力产业兴旺”工作服务组,围绕镇近郊农业、菌菇种植、羽毛球全链条和乡村旅游四大特色产业建立了“实践课堂”。“实践课堂”邀请农业、种植业等专家举办了水稻种植、食用菌培育、羽毛球加工、文明旅游培训班九期,共有500多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现场从水稻播种、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以及羽毛球从加工到组装等方面进行讲解。通过学习培训和现场观摩操作,大家一致认为,培训货真价实,针对性强,易学易懂,纷纷表示要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去。永林村通过范中东食用菌基地带动,坚持走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之路,现有60多户加入到菌菇种植行业中,基地主要种植秀珍菇和平菇,目前秀珍菇和平菇产量和销售占南陵县食用菌市场90%;麻桥村羽毛球全链条产业通过走进来、送出去,解决了20多户农民就业,帮助8位残疾贫困户在家中就能组装羽毛球,带动了残疾人就业。
(二)建立“卫生课堂”,助力生态宜居。镇关工委“参与环境治理,助力生态宜居”工作服务组,围绕建设人居环境示范点、示范村为重点,建立了“卫生课堂”。各村利用“卫生课堂”多层次开展整治环境卫生培训,同时充分发挥“五老”的政治、经验、威望优势,要求“五老”人员从自己家房前屋后入手,大力开展“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近两年来,镇关工委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培训80多场,参与卫生整治培训的人数达1200多人次,配合镇创建办开展外出参观学习15次,11个村(社区)关工委相继开展了“垃圾分类”培训会议,协助创建办完成了42个和美乡村人居环境示范点建设任务。镇关工委积极协助处理矛盾,解决了道路拓宽、青苗赔偿、围墙拆除、违章建设等各种疑难问题。广大五老参加环境整治人数达500多人,他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得到了村“两委”的高度评价,有力的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开展。
(三)建立“红色课堂”,助力乡风文明。镇关工委“参与文明创建,助力乡风文明”工作服务组,围绕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家庭为重点,以李家发烈士纪念馆为阵地,建立了“红色课堂”,通过“学英雄,做好人”活动,讲好家发红色故事,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家庭、各类好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工作,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近几年以来,镇关工委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活跃的文化生活,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时代新风,推进了乡村振兴工作。近两年来,“红色课堂”宣讲红色故事50多场,评选了“家发”好人24名,星级文明户160户,好婆婆、好媳妇各30名,开展了端午节包棕子比赛活动,中秋节呤诗拜月活动,重阳节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五老”志愿者达到350多人,他们在文明创建中发挥了积极示范带头作用,涌现了许多好人事迹。如“安徽好人”王菊花、“芜湖好人”杭启明、“南陵好人”王子云、章学松等,他们有的是见义勇为,有的是孝老爱亲,有的是助人为乐,有的是敬业奉献。
(四)建立“普法课堂”,助力平安建设。镇关工委“参与社会治理,助力平安建设”工作服务组,建立了“法治门诊”普法宣传队伍,建立了“普法课堂”。以板石岭农民普法馆为阵地,着力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广大“五老”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在调解邻里关系、化解民间纠纷、处理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村关工委“五老”人员有157名同志参加了村“两委”的“一约四会”组织,占总人数的72%,“法治门诊”普法宣传队伍达30多人。近两年来,开设“普法课堂”20多次,“五老”参与处理民事纠纷120多件。广大“五老”人员奉献余热充分发挥了年高威望优势,民情经验优势,结对关爱贫困家庭81户,开展了捐资助学行动,帮助9名困境学子圆了“大学梦”,为农村稳定,家庭和睦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建立“才艺课堂”,助力文化繁荣。镇关工委“参与文化服务,助力文化繁荣”工作服务组,坚持因地制宜,以镇文化站为阵地,以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为主题,建立了“才艺课堂”。“才艺课堂”以群众自发组织的120多名文艺宣传队伍,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活动。他们中有“五老”广场舞宣传队,有戏曲爱好宣传队,有文艺歌曲宣传队等,他们唱的唱,说的说,跳的跳,经常到村、社区敬老院开展义务文艺演出活动,据统计,“才艺课堂”建立以来,义务演出150多场,群众观看近8000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家发镇的文化繁荣。
二、四个示范村成效显著,“四个一”产业品牌彰显
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在县关工委关心指导下,家发镇村关工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开展“乡村振兴,关工助力”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全过程,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展现“五老”积极作用为抓手,立足关工委自身职能,以“五参五助四行动”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五老”政治、经验、威望、时空、亲情等优势,积极融入和参与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据统计,自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五老”同志达500多人次,开展献计献策59条,参与文明创建和农村环境治理的有1000多人次,参与平安建设、协助农村社会矛盾调解的有120多人次。特别是四个示范村“两委”及村关工委一班人,把“一粒米”、“一把伞”、“一个球”、“一朵花”作为地方产业特色,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滨玉村成立的南陵县滨玉共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发挥城乡结合部地域优势,定位发展果蔬种植、稻虾生态米、菜籽油等特色产业,统一使用滨玉共赢商标包装销售。目前,已形成本村及镇域内特色农产品统一收购、合作生产、市场化销售运作模式,实现集体和农民增收共赢。该合作社2024年经营性收入216万元,分红22万元,2025年以来,合作社营业额235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8万元,达到了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迈入百万元村行列。永林村立足自身资源,联合村内南陵永林供销有限公司和南陵县联丰食用菌合作社,共同发展木耳、秀珍菇等食用菌产业。采取“订单式”销售模式,以“一把伞”撑起永林村集体经济大发展。2023年以来每年秀珍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在本县市场占有量达90%以上,年产值11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8万元。羽毛球产业作为家发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曾被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报道,麻桥村通过链式整合羽毛球制造,做优壮大“小球”产业链,带动村民务工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23年以来,每年羽毛球年产值达3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2025年以来全村年产羽毛球8万箱,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净利润达200多万。联三村依托千年古桂群,发展“一朵花”经济,推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该村成立了桂香岭上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立足板石岭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为主题,利用国内已知最大的千年古桂花群、万亩竹海、余冲水库、峒山战壕等,打造红色主题旅游、徒步骑行、房车自驾、摄影创作综合打卡、半马赛事线路等,同时通过举办丹桂节、吟诗、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开发桂花食品、竹制品以及名贵药材金蝉花等,探索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振兴发展农、文、旅整合新路径,2024年8月在全省率先成CEO乡村运营公司。该合作社2023年经营性收入125万元,带动就业50余人,2024年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2025年以来实现经营性收入216万元。
总之,家发镇关工委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要求相差甚远,村与村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特色亮点仍然不足,下一步镇关工委将不断总结完善,开拓创新,更好地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为家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